作者/照片:職員莉華

孩A跑來說:「可以騎車帶我去全家嗎?」然後孩B孩C紛紛說也要一起。

我想了一下(考量到去程回程以及在那邊用餐時間),我有先跟孩P約好去買午餐,雖然孩P確切時間沒有給我,但我的習慣會以提出需求的順位來說,所以我還是需要去跟他確認一下。

簡單跟孩P說明後,「目前孩ABC約我騎車去全家,你是否可以等我們回來?」孩P思考一下後說,「那我想要現在去,但我不想騎車。」

「那我問看看有沒有人要一起?」孩ABC都還是想選擇騎車方案,所以不想和孩P一起去。

「他們都還是想騎車耶,那這樣你要先去嗎?只是考量到騎車組他們,所以我們可能無法在那邊待太久,大概就是吃完東西就回來了。」

孩P思考一下後說,「既然沒有人跟我一起去,那他們先去好了,我等他們回來。但希望N點以前回來好嗎?」

孩ABC都同意說好~於是我們便準備出發。

孩A:「我要走a路線。」

孩B:「不要,我怕狗,我不想走a路線。」

孩C:「我都可以。」

我對著孩A:「那你要不要說說看你想走a路線的理由呢?」

孩A:「因為天氣很熱啊~走a路線比較涼爽。」

孩B思考一下:「那好吧~走a路線,我也覺得很熱。」

孩B被孩A說服了,所以我們出發了。😆

來到全家,孩ABC不停對我發問問題,便利商店此起彼落在叫著我的名字,三個小孩不約而同跟我講話。

我:「抱歉喔~孩A正在跟我講話,我們還沒講完,你要等我們喔~」

孩BC同時舉手,「那等下換我~」

我:「欸……抱歉,是孩B先舉手,所以孩C你要排在他後面。」

然後我觀察到ABC之後都會以舉手先後順序來決定發言順序,不會再搶話或打斷別人了。

這讓我想到最近在各個會議上的討論文化,我們也漸漸落實在生活之中。尊重別人的發言,也學習聆聽別人的意見以及等待。

在新竹瑟谷,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,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,每個人會依照自己的生命經驗而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或從別人的角度,沒有誰優於誰,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,而遇到利益相衝突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一起協商與討論,然後在這個協商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更加確認自己的需求,同時也更理解對方的,有時我們前進,有時我們退讓,但不管前進或退讓,這個來來回回協商的過程我稱之為「喊暫停」的時間,而這個停下來的時間會讓人去思考,除了認識自己以外還有認識他人以及彼此相互作用的影響,我認為社群關係就是透過這些不斷來回的協商而建立起來的。

回程的路上,孩ABC依舊此起彼落不停喊著我的名字。「你們一直叫我的名字,我覺得這條路上的住家會以為我要出來選里長」

然後小孩們喊得更大聲了……。

「好吧~你們真是優秀的競選宣傳團隊~🤦‍♀️

Categories: Uncategorized

0 Comments

發佈留言

Avatar placehol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