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職員莉華
很久之前自己帶小孩參加工作日時,有烤過一次餅乾。那一次的體驗讓我留下深刻印象,(原來我也可以)。但因為對烘培沒有高度興趣,在那之後的幾年,即使身邊充斥著許多烘培高手,但依舊喚不醒我的烘培魂,我與烘培就是平行線。
直到前陣子突然想要研究烤餅乾這件事,於是翻找了當時fb的紀錄參考配方。
在我研究的同時,我也上網看了YT影片別人的步驟,詢問夥伴一起研究瑟谷的烤箱該如何使用?翻找出說明書,竟然是日文的。抱著實驗的心態就來試試看,聽說每台烤箱都有它自己的個性和脾氣,所以我也要想辦法先跟它混熟。
在我研究的同時,孩A說:「他也想一起做」。
我說:「可是我沒有用過烤箱,配方也是多年前的,憑藉著當時的印象來試作,溫度和時間也是先測試,所以餅乾有可能不會成功,這樣你也想跟我一起來做嗎?」
孩A說:「我想做,我在意的是過程,不是結果,所以就算餅乾失敗也沒關係」。
聽了孩A的話,我內心也受到振奮,「好~那我們就一起來試試看」。
就這樣第一次,從混合配方到揉麵糰,冰冷藏,壓模,最後進烤箱。孩A一起全程參與。
我記得那天為了等餅乾出爐,好幾個小孩有多留晚一點,然後試吃著烤好的餅乾。
第一次的試作餅乾成功了。
之後越來越多小孩一起加入烤餅乾行列,有的小孩有過烘培製作的經驗,但沒有全程自己來;有的小孩完全沒有經驗但想嘗試;原本擔心自己無法全程製作會太累的小孩,最後每個小孩都堅持自己完成,幾乎不需要我協助。我感到意外,也感受到這些小孩產生的「我能感」。透過臉上的表情看得出對自己的成果是滿意且滿足的。
有的小孩做出了高度興趣,每個禮拜都說要烤餅乾,「因為自己烤的比較好吃」。
孩B說,「我要揉一個甜甜圈和pizza」。
孩C說,「這個揉麵糰根本就是在玩大黏土嘛~」
孩D說,「我覺得揉麵糰好舒壓喔~」
孩E說,「這個難度跟我在家揉地瓜圓差不多……」
孩F說,「下次還想一起烤餅乾~」
孩G說,「我會自己打蛋了~」
……
過程中,我們發現有時麵糰會比較軟不好壓模,原來麵糰的狀態跟水份和天氣濕度有關。蛋白比較多的時候,水份比較多。天氣冷的時候,蛋和糖粉混合時容易結塊,所以甜度會不均勻。
有人問我,為什麼會想做原本不感興趣的事?那有因此喜歡上烘培嗎?我覺得我並不是喜歡烘培這件事,但在做這件事的本身很有樂趣。因為會多了很多發現,原本我以為同樣的配方,製作出來的成品是差不多的。可是後來我才發現,影響成品的因素太多了,所以每一次的製作,都會有差異。
發現問題的時候著手找答案,就像探索未知的可能,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,可是越往前行,你就會更加清楚你的目的地。
如同孩A說的,「我在意的是過程,而不是結果。」自主學習的過程不就是這樣嗎?
0 Comments